找到相关内容295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参禅要注意调和五事

    不但废修圣道,亦复丧失功夫,令心暗昧,善根沉溺。因此必须经常作无常,调伏睡眠,令神智清醒,心念明净,这样方可栖心圣境,入三摩地(梵语三昧,音译三摩地,意译为定、正受或等持。即止息杂虑,心专注于一境,正受所之法,保持不昏沉、不散乱的状态。经中说:“初夜后夜,亦勿有 ,无以睡眠因缘,令一生空过,无所得也 ”。   3、 调身:调身就是关于坐禅时对自己身体姿势的调整。先需厚 坐具,使身体能安稳久坐...

    蓝青

    |禅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2/1432282361.html
  • 佛悲魔喜的种种现象-多识仁波切

    佛教教义虽然广如虚空,深如大海,但概括起来只有净化二字。净化什么呢?是净化人类的精神世界,即净化人心。   净化的对象是什么呢?就是人心中的自私和贪婪。用什么方法对治自私和贪婪呢?就是用无我无常、性空。以无我观治自私,以觉悟所贪一切事物的刹那变易性(无常)和虚幻不实性(性空)对治贪婪的恶习。“佛”是“觉悟”之意,觉悟什么呢?就是觉悟无我、无常、性空。佛教所追求的净土不是金壁辉煌的寺庙和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防魔|识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0756358639.html
  • 智谕法师:看破放下念佛

    其“无常”与“苦”。说这话的人实在颠倒,缺乏智慧。他不知世间的一切事物,确是无常,确是苦的。因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,因缘所生的事物就是无常的。...有人说:“喔!无常的道理我明白了,但是苦的观念我不同意。因为我们应该乐观,不应该苦。”   其实明白了无常的道理,便应明白苦的道理;如果不明白苦的道理,那还没明白无常的道理...

    智谕法师

    看破|无常|念佛|智谕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0/11364618613.html
  • 从三方面观想对众生不应生嗔

      (一)修无常想   菩萨对于怨害有情如何修习无常想呢?   菩萨应按这样修学(思惟观察)安忍。   此处修法的基础是细无常。我们常说前前是后后的基础,人天乘和声缘乘除了发心微小不可取...     “理”是道理,即众生都是亲人而且都是刹那坏灭、三苦随逐的本性。由于这些道理,菩萨本应悲悯众生,怎么能对众生起嗔心呢?   第一、依《菩萨地》别说分三:一、宿生亲善想 二、无常想 三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忍辱|嗔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12515625764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著:佛教理论框架(一)

    一行、一舍去。  “四”是:  具缘人生难得;  人生无常;  恶道苦重;  善恶业报。  “一行”是:  皈依三宝,重视业报行。  “一舍去”是:  舍去今生今世的贪图享乐心,求取后世的利乐...方面:  一要树立为后世着想的远见;  二要为后世的长远幸福创造蓄积充足的因缘。  三、人生无常 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,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。有生命的人身也是一种暂时的存在,因此,也难以超脱有生必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2341965.html
  • 多识仁波切著:佛教理论框架(1)

    修积法,可以概括为四、一行、一舍去。  “四”是:  具缘人生难得;  人生无常;  恶道苦重;  善恶业报。  “一行”是:  皈依三宝,重视业报行。  “一舍去”是:  舍去今生今世的贪图...优越人身上发挥积极作用方面:  一要树立为后世着想的远见;  二要为后世的长远幸福创造蓄积充足的因缘。  三、人生无常 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,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。有生命的人身也是一种暂时的存在,...

    多识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744152.html
  • 修学佛法的根本知见

    ,如果不能够辨别,我们将会被某些名师所误导,而以修福、修定、伏烦恼、无常、四念处观、十二因缘的观法做为大乘佛法的修证,想要成佛就了不可得。  般若波罗蜜多意为以智慧而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。所以说学佛...智慧有三种:  1,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。  声闻乘是指随佛或圣弟子听闻说法而修行的人。声闻乘的阿罗汉从现观五蕴、十八界法——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是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十八界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坏的“我”存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15153803.html
  • 佛教-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

    利,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,这就是佛教无常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,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。   问:什么是六波罗蜜?   答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、...菩萨行的人不仅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,还要观察、认识世间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,要认识到整个世间,主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,是种不断发生发展、无常变化、无尽无休的洪流,这种迅猛前进的滚滚洪流谁也阻挡不了,谁也把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4054453.html
  • 禅修小品——空义

    不容易。  之八、空义  我们凡夫众生因为强烈的执著「有”,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以“空”来对治。对于二乘根机,或者初机学佛之人,佛陀教导他们,从“无常”,悟入“无我”的空义;对浅位菩萨,佛陀教导他们,...因为当你的心念一直在人、事、物的外相上分别执著的时候,你就永远无法发觉这些人事物的无常相跟空相。  然而唯有见到了空相,才能见到完美的心性,当完美的心性显露出来时,一切的人、事、物自然就变得完美了。...

    宝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263899.html
  •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知识意义

    观念 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本体论观点,十分朴实,即是以一“无为法”的概念,指向一“舍离”的精神,包括“无常”、“无我”等。首章提到“转四谛法门”的概念,却未予说明,实际上古本甚至没有此一陈述,晚唐...,只文字有所出入,晚唐本更接近后期的陈述形式,但是陈述亦是过于简要。“非常”是原始佛教“三法印”之“诸行无常”说的意旨,“无我”则是“三法印”中“诸法无我”说的意旨,经中言词简要,且几乎是命题主张...

    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463962.html